材料1: “⼀⽚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2021年3⽉24⽇,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位于福州城的古 ⽼街巷沸腾起来。
总书记步⾏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向游客和市⺠频频招⼿致意。“按照您推动的福州‘三⼭两塔⼀条街’⽂物规划,我们这些年逐⼀修复。”福州市的同志向总书 记介绍。 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故居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险些“⼀拆了之”。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 近平听闻这⼀消息,⽴刻叫停拆迁。不久后,故居修缮⼯程悄然动⼯。 三⼗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如今焕发着新的⽣机。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脉。
对待古建筑、⽼ 宅⼦、⽼街区要有珍爱之⼼、尊崇之⼼。”总书记强调。
古村落⽂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定地区的⺠俗⽂化、⽣产⽣活习惯、⻘砖绿⽡、粉⽩墙的美丽,是传 统古村落突出的⽂化表达形式,反映了当地中国独特的⽂化遗产。
依托数字摄影技术、虚拟数字处理 软件、⼤数据信息管理技术,扫描处理古村落历史⽂件和古建筑⽂化遗产,存储在相应的数字信息平台 上,实现古村落⽂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的。
材料2: 徽州古村落,享誉海内外。
早在1999年,黟县西递、宏村已⼊选世界⽂化遗产,这是当时全球⾸次把古⺠居列⼊世界遗产名 录;10年后,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结构营造技艺”的⼦项⽬,被列⼊联合国教科⽂ 组织⼈类⾮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想主要是建⽴在古⼈的哲学思想上,成为中国传统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徽学研究者认为,徽州⽂献是徽学之根 源,徽州古⺠居则是⽂献中“具有地标价值”的活⽂献。
这是⼀份沉甸甸的⽂化遗产,如何保护利⽤? 寻求建筑实体保护和⽂化保护同步进⾏,多年来是螺旋式前进的。迁建,是脱离环境的单⼀建筑保 护;修缮,需要⼤量专业技术⼈才;博物馆式保护,对于数量巨⼤的徽派古建来说,⽆法⼤量实现。
既能对建筑实体进⾏有效保护,⼜能全⾯整合古徽州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然条 件、⽣产⽅式及⽣活习惯等要素信息,还能应对古建筑遭遇⾃然灾害等问题后的重新建设,数字化成为 ⼀种必然之选。
多年来,在对于徽派古建数字化的建构探索过程中,“物质实体”正在重新解析,“物理⾝份”也 在不断突破。数字化为古村落的全景呈现与全⺠共享提供了真实的可能与技术⽀撑。
材料3: 安徽历史悠久、⽂化底蕴深厚、⽂物景点众多,“⼗四五”期间,在围绕⽂物事业⾼质量发展主题 上,安徽将坚持⽂物保护利⽤改⾰,以⽂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全⾯提升⽂物保护研究利⽤⽔平。
地处⼤别⼭腹地的安徽省⾦寨县是中国⾰命的重要策源地、⼈⺠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 摇篮、将军故乡”。
现有⽂物保护单位280处,其中⾰命⽂物215处(259个点)。 为夯实红⾊资源保护⼯作基础,⾦寨县将红⾊资源保护利⽤⼯作纳⼊对乡镇的考评内容。
印发了 《关于进⼀步规范全县红⾊资源利⽤建设和展陈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 爱国主义教育⽰范基地⼯作的实施意⻅》,编制了《⾦寨县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寨县⾰命旧址 ⽂物保护规划》,完成县域内3处(9个点)国保、10处(42个点)省保、17处(23个点)市保以及100 余处县保单位的保护利⽤⽅案、36处布展⽅案、13处(51个点)“三防”⽅案,红⾊资源保护利⽤规划 体系已基本形成。
⾦寨县还坚持项⽬带动,提升红⾊资源保护⼯作⽔平。该县整合资⾦3亿元,建成⼋⽉桂花遍地开主 题⼴场、鄂豫皖红军纪念园,打造红⾊旅游精品景区⽴夏节起义⾸发地⼤王庙,创建⼤别⼭红⾊⼩镇斑 ⽵园和苏维埃红旅⼩镇汤家汇,做到“保、管、⽤”统筹结合、⼀体推进。
保护不是⽬标,红⾊⽂化遗产不仅要守得住,还要“活”起来。 打开⾦寨县红⾊基因库的⽹站,轻轻滑动屏幕,就可以观看奖章、碑刻、军服等各种展品……⾦寨 县还利⽤新技术让红⾊⽂物“云”上展出,让⼈们⾜不出⼾就可以看到红⾊⽂物。 前不久,在安徽⾦寨职业学校体育馆内,⼀场别开⽣⾯的课程正在进⾏。上百名学⽣围绕在展板 前,聆听⾦寨县⾰命博物馆讲解员讲述该县红⾊历史。
“以前,我们对⾰命历史宣传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内。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年轻⼈受到红⾊教育、让 红⾊基因传承不息,我们博物馆组织专业讲解员⾛⼊校园,平均每个季度都会在校园内进⾏⾰命历史宣 传,还在省内其他城市的学校进⾏宣讲。”⾦寨县⾰命博物馆馆⻓倪军说。
“下⼀步,我们将认真⽤⼼⽤情⽤⼒保护好、管理好、运⽤好红⾊资源,认真贯彻《安徽省红⾊资 源保护和传承条例》,以更⾼的标准统筹推进⾦寨县红⾊资源保护传承再上新台阶。”⾦寨县红⾊⽂物 管理中⼼主任张静辉表⽰。
材料4: 聚焦⽂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等⽅⾯取得突破、 加强含⼭凌家滩遗址等中华⽂明探源⼯程研究、推进安徽楚⽂化博物馆……2022年2⽉,《安徽省“⼗ 四五”⽂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作实施⽅案》(以下简称《⽅案》)出台。
《⽅案》提出,在全⾯提升考古研究⽔平⽅⾯,将加强含⼭凌家滩遗址、蚌埠禹会村遗址等中华⽂ 明探源⼯程和“考古中国”国家重⼤考古研究课题安徽省项⽬研究;开展繁昌⼈字洞遗址、东⾄华⻰洞 遗址、淮南战国楚王陵(武王墩)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组织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公布;推动凌 家滩遗址、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寿春城遗址、⼤⼯⼭—凤凰⼭铜矿遗址、明中都遗址、柳孜遗址 等“⼗四五”国家⼤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和开放展⽰;⽀持建设安徽省楚⽂化考古研究基地等。
在强化⽂物古迹保护⽅⾯,将推进皖南国际⽂化旅游⽰范区⽂物保护利⽤⼯作,实施西递、宏村、 查济、南屏古建筑群等⽂物修缮⼯程,改善⽂物保存状况及周边环境;开展⻓江⽂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研 究;⽀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化遗产,推动⻩⼭市祁 ⻔申报列⼊“万⾥茶道”中国世界⽂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推进让⽂物活起来⽅⾯,将建设⼤运河国家⽂化公园(安徽),编制⼤运河(安徽段)⽂化 遗产保护传承和⽂旅融合发展规划,推进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 ⽰⼯程;深⼊挖掘安徽地域⽂化价值内涵,研究建⽴徽⽂化(新安江⽂化)、⻓江⽂化、淮河⽂化、⼤ 运河⽂化、红⾊⽂化等安徽地域⽂化标识体系;推进⻓三⻆⽂博区域合作项⽬,开展⻓三⻆等地区联合 考古研究等学术和项⽬交流,加快与沪苏浙博物馆资源、服务、运营⼀体化发展。
《⽅案》明确,到2025年,安徽省⽂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物保护⽔平全⾯提升,⽂物安全状况 明显改善,⽂物科技赋能⽔平取得新突破,⽂物保护机构队伍⼒量明显增强,⽂物活化利⽤不断创新, 更好满⾜⼈⺠群众精神⽂化需求,⽂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程度明显提⾼。
展望2035年,安徽省将建成与创新型⽂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标相适应的⽂物保护管理⼯作体系,科 技创新、⼈才队伍建设有⼒⽀撑⽂物保护研究利⽤,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资源保护传承利⽤取 得明显成效。